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其效果有目共睹。就保障房而言,同步安装热水系统对这项民生工程来说可谓锦上添花。就太阳能而言,“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如此庞大规模的建设任务无疑给太阳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空间。
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保障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举办了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公益沙龙活动。相关政府领导、专家、设计师和太阳能企业负责人等就如何在保障房中进行太阳能热利用的前景及政策进行了探讨。
保障房或成太阳能“回城”突破口量 身定做是关键
大建设迎来大机遇
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计划新建保障房3600万套。重点是加快发展公租房,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同时,国家还将继续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与此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15年要形成3万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要结合国家保障房建设和城市房地产开发,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社区规划、建材选择、供暖供电供热水系统和交通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
在环保、节能、低碳的大背景下,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很多城市也配套出台了强制安装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法规和标准。
保障房绿色低碳化的提出无疑给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有业内人士计算,这3600万套保障房,即便仅有一半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按每套3000元计算,也可以撬动540亿元的市场。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自2009年太阳能经历“下乡”之后,农村市场已趋于饱和,而保障房或将成为太阳能“回城”的一个突破口。
政策扶持为太阳能护航
这一数字对年产值仅为六七百亿元的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来说是一块“大蛋糕”。然而,面对保障房有限的建造成本,能否在保障房中执行强制安装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政策,如何让太阳能热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对象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谈及北京市保障房太阳能热的利用现状,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标准和信息化处处长杨家骥表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相关政策已经明确,需求巨大,但技术路线和整体实施方案尚待细化和完善。目前,相关工作在保障房和商品房领域并未大面积开展。
据他介绍,北京市今年出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城镇建筑应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城镇居住建筑应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实行与建筑主体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安装、同步验收交用。
同时,北京市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公共租赁住房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优先考虑集中制热、分户供热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对于当前太阳能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杨家骥表示,从技术层面来说,高层住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面临很大的挑战,缺乏成熟可靠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从政策层面来说,需要深入细化政策,全面考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参与各方,发挥合力优势;从组织实施层面来说,存在设计方积极性不高和生 产方单项部品技术领先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他还表示,太阳能光伏技术仅在住宅小区照明等配套设施中得到了应用,并网发电存在政策障碍。
保障房需低成本太阳能
对于未来太阳能在保障房中的应用,杨家骥认为,首先应细分产品,比如租赁型保障房、产权性保障房等,研发编制相应方案;同时,充分发挥国家保障房采购平台、优良部品库的优势,集合社会各方力量,以公租房标准设计图集为依托基础,积极引导研发北京市公租房太阳能热水系统标准化通用技术方案。目前,北京市已综合系统形式、产品选择、适用性、运行费用等方面初步完成了公租房太阳能热水系统解决方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室教授级高工王鹏表示,在保障房建设中,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的标准较为具体,且两者的建筑空间有限,因此,在太阳能使用上要力争减小公摊面积。同时,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还需要建设方、设计院、太阳能厂家和建筑部品厂家、施工单位等方面的共同合作。
对于保障房有限的建造成本,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程总监李琳表示,作为太阳能生产商,首先应靠规模效应和技术的推进来降低产品成本。他还认为,在太阳能配套技术和建筑结合方面降低成本的空间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