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最大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玉柴集团厂区连片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广西玉林开工,而北京市最大规模太阳能屋顶项目———京东方北京8.5代线厂房项目也于3月1日正式竣工,预计于3月中旬并网发电。
近年来随着“金太阳”和“金屋顶”等政策的出台,一系列屋顶光伏示范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面对这一波波建设热潮,有人士称屋顶光伏将成为整个光伏产业走出寒冬的救命稻草,成为未来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主流。对此,包括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屋顶光伏肯定是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方向,但成为主流的条件还不具备,仍需要一个过程。”
“主路”和“辅路”之争
“咱们的国情特殊,这就决定了屋顶光伏很难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在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监胡磊看来,屋顶光伏电站和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的关系和作用犹如“辅路”和“主路”,而前者很难取代后者的地位。
众所周之,就目前太阳能光伏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区别。欧洲太阳能发电采用的是“分散开发、就地供电”模式。2011年底,德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2500万 千瓦,居世界首位,80%分散地建在用电户屋顶,分布式接入系统。用电户可以自建自发自用,富余电量可向电力市场出售,供电不足则由大系统补给。
而国内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据了解,截至2010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约30万千瓦,“从量上看,非常少,比重也偏低,很难撼动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主体地位。”胡磊分析说,“内外有别”主要源自不同的国情。首先,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人口相对稀少,别墅式建筑数量较多,这为发展一家一户式的屋顶光伏奠定了基础。而反观中国则不同,尤其在城镇,人口密集,住宅区都是由数层的整栋建筑构成,可用来安装屋顶光伏电站的面积较小。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各自的电网结构形式不尽相同。”胡磊解释说,国外屋顶光伏多是分散接入配电网,“而我国的情况则比较复杂。”除此之外,胡磊表示,屋顶光伏单体规模较小,少则2~3兆瓦,且非常分散,“管理起来也是问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到底是发展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目前国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就欧洲的经验来看,分布式效率高,上网简单,自发自用避免了长距离输送带来的损耗。目前,我国屋顶光伏总体来说,还处于示范阶段。”
有赖于政策推动和智能电网改造
“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出口,显然基础是很不牢靠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以后必须开发并倚重国内市场,屋顶光伏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契机。”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
根据即将发布的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屋顶光伏电站规模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则达2500万千瓦。“这意味着未来屋顶光伏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其对国内光伏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在‘双反’调查缠身以及欧洲各国削减补贴的大背景下,转投国内屋顶光伏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商机。”沈福鑫表示。
在沈福鑫看来,上述政策对屋顶光伏未来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表示,推动屋顶光伏发展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完成智能电网的改造,有效消纳屋顶光伏的发电量。其次,要降低屋顶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第三,则是攻克储能技术瓶颈,提高蓄电池技术。另外,要对居民发展屋顶光伏给予各种补贴优惠。
“当电网改造到位和配套政策落实,居民用电涨到1元/千瓦时以上,光伏发电成本降到0.8元/千瓦时以下的时候,屋顶光伏有可能会成为主流。这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