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造林绿化工程也更加重视。在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性质、经济发展等因素,确保造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后期发挥出重要效果。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林业工程技术来实现。 一、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重要意义 林业工程技术指的是以生态学、林学以及生态控制论为原理,设计建造及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式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是保护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技术可以在进行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改善森林资源短缺现状,促进我国森林面积逐步恢复。在绝大部分造林绿化项目中,都需要用到林业工程技术,通过有效应用林业工程技术及相关技术人才的大力支持,推动我国造林绿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林业产业结构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林业结构无法满足当前林业发展的诸多需求,需要对传统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林业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传统林业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更加现代化,实现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林业建设全面发展,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实践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即在开展造林绿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实际状况,包括当地气候条件、季节特点、土壤性質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对所在地区诸多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符合条件的树种,确保所选树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能够在当地顺利生长,有较高的成活率,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等。通过选择合适树种,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依据适宜性原则,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造林绿化项目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降水条件、气候温差以及地质结构等进行详细了解,并在符合条件的树种中选择经济收益较高的树种。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需要重点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保护原有植被原则 造林绿化项目是为了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促进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造林绿化项目的开展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现有植被特点,避免新的树种加入后对其产生影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果忽略了对原有植被的保护,一旦选择的树种不合理,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原则 树木的生长离不开水,而我国很多地区长年处于干旱缺水的状态,尤其是西北地区,荒山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对树木的成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树种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荒山蓄水能力,针对土壤水分不足的荒山地区,可以多选择灌木类、草丛类植物,以提升荒山蓄水能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三、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实践应用中的具体策略 (一)正确选择栽植树木的时间 当前造林绿化工作首先需要在苗圃中进行育苗,待树苗生长到合适大小后再将其移植到需要的区域。在移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由于移植而出现树苗死亡的现象,影响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效率,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提升树苗移植成活率,必须结合树苗特性、当地地理特点以及气候特征来确定合理的栽移时间。首先,对于萌发时间较早的树苗可以优先进行移植,待将树苗移植到所需区域后,及时对其进行栽植,为其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提升栽植成功率。其次,在进行树苗移植时,要充分考虑苗圃与绿化地区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过长,要考虑运输过程中树苗脱水问题,需要在移植前对树苗生长土地进行适当补水,确保在移植后的运输过程中树苗有充足的水分供给,避免发生脱水现象。最后,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季节对树苗进行移植,尤其是冬季,天气过于寒冷,移植树苗很容易造成树苗的大量死亡。 (二)正确选择栽植树木的方法 我国南北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土壤墒情也各不相同,在进行树木栽植时,需要对不同地区生态系统、土壤墒情进行分析,正确选择栽植方法,以保证造林绿化效果。如,对于常绿的阔叶类植物,需要考虑阔叶造成的水分蒸发因素,在进行移植前对叶子进行修剪,最大限度减少水分流失;对于硬木幼苗类,需要在幼苗休眠期间进行必要的补水,避免在移植过程中因水分流失而造成树种伤亡;对于生长条件要求较高、不易成活的树种,在移植时可以选择带土移植,根部始终被土覆盖,以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在进行树木移植时,需要按照随起随栽的方式:在春天起苗时,可以将苗木在阳光下晒一小时;起苗时,根部携带原有土壤;起土后,对提携土体做好捆绑,保护苗木根部水分,提升成活率。此外,针对不同的树种还有很多不同的移植方法,造林绿化技术人员在进行移植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生态系统特点以及土壤含水量、树种特点等来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提升树苗成活率,达到预期绿化效果。 (三)做好幼苗的抚育与管理工作 幼苗的抚育及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将会对树木后期的生长及绿化效果有直接影响。首先,加强对幼苗周围土壤疏松和杂草处理。疏松土壤后可以提升土壤中的氧气含量,硝化细菌更加活跃,促进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创造更有利于幼苗生长的环境。清理杂草可以防止杂草过度吸收土壤养分,对幼苗生长造成威胁。其次,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病虫害会对造林绿化产生很大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大量幼苗的伤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病虫害防治通常是采用差异性防治和季节性防治两种技术。差异性防治即根据病虫害活动规律特点,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季节性防治是根据病虫害季节性特点来进行治理,选择在病虫害繁殖季节开展治理工作,将病虫害彻底根除。此外,还可以对树干进行涂白来预防病虫害,避免幼苗受到病虫害的大肆侵害。最后,加强防风措施。幼苗在成长期间如果遭遇大风可能会造成幼苗折断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对幼苗做好预防大风的措施,尤其是在风力较强的区域,更应当完善防风措施,避免幼苗被强风吹倒,影响成活率。 (四)加强造林灌溉管理 灌溉是通过人工对树木进行补水,可以提升树木所在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树木存活率。造林灌溉方式有很多,造林绿化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树苗所在地区实际条件来进行选择,采用漫灌、沟灌等,同时需要注意控制好灌溉强度,既要灌满浇透,保证水分能渗透到树木根部,又要避免灌溉过度,防止树木因为根部囤积过多水分而腐烂。通常来说,夏季由于温度较高,适宜在早晚进行灌溉,而冬季气温较低,适宜在中午进行灌溉,避免由于灌溉造成的树木根部温差较大,不利于树木成长。而在秋季则需要适当减少灌溉,控制好树苗生长速度,促进树苗及时木质化,利于树苗越冬。在入冬前对树木进行灌溉,保证树木在越冬期间有充足的水分。 (五)合理进行施肥 在进行造林绿化时,部分区域土壤相对贫瘠,不适合树木的长期生长,很多树木单纯依靠土壤中薄弱的养分无法正常生长,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人工施肥来为树木提供充足的养分。施肥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性质以及苗木特点综合考虑,要按比例施用钾肥、磷肥、氮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化肥。天气炎热多雨时要少量多次进行施肥,气温较低时要选择腐熟后的有机肥进行施肥。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结构来选择合适的肥料,有针对性地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元素,保持土壤营养均衡。同时,要结合树木生长规律合理施肥,在树木生长快速期增加施肥量,在生长缓慢期,适当减少施肥或者暂不施肥。 (六)做好森林管理工作 在完成树木移植后,对于造林绿化完成的区域要做好森林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树苗存活率的同时提高种植质量,为树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環境。在绿化管理方面,需要以树木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为树苗不同生长时期提供必要的水分、养分等,对于影响树木生长的其他因素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树木健康生长。同时,还需要科学制定森林砍伐计划以及补种措施,避免乱砍滥伐,促进植树造林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造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需要在整个工程过程中合理采用林业工程技术。通过正确选择栽植时间、栽植方法,加强幼苗病虫害管理、灌溉管理、施肥管理,提高树木成活率,提升绿化效果,从而提升造林绿化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对森林加强科学管理,保护树木长期生长,为广大群众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